今天是:

科普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文章 >> 正文

终南民俗文化

发布日期:2022-04-20    作者:     来源:     点击:


终南民俗文化 ,是终南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1家礼

中国家国同构,忠孝相通。终南家礼,即以各种形式集中体现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

终南地区的民众无论是田居还是山居,山中数家、山脚下几十家或上百家世代居住在一个村庄,同姓人家组成若干个家族,各个家族以“孝”维持家庭的和睦和家族的世代相沿。为此,樊川道上和山中人家的门楼上,挂着“克勤克俭”、“晴耕雨读”、“家和万事兴”等匾额,作为持家的指导原则和家族的追求。作为农耕家族,这里的人家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祖业,“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是同乡人们追求的典范。他们间或也出外做生意,或走街串巷卖零碎以补贴家用,但外边的生意做得再大,其根基还是村里的四合院和家里拥有的土地。人们养子是为防老,故重男而不轻女。家中尊老爱幼,以四世同堂为荣,长子、长孙主持家务。“家业使弟兄们分离”,但兄弟分家财产均分,长子不离老庄,其他儿子另立门户。分家后大儿养父,二儿养母,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

2、婚俗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终南婚俗中,婚姻形态比较固定,婚姻仪礼则很讲究。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丰、镐亲自制订了结婚礼仪,将男女从说亲到嫁娶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等七个环节,后人称作“周公之礼”,在《周礼·地官·媒氏》、《礼记·昏义》等典籍中有详细的记载。

终南地区的民众,尽管不一定都知道周公,读过《周礼》,但长期生活于京畿之地,还是按照周礼形成了当地的婚俗。这里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看作人生头等大事。男家订亲,“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看重的是女子从小的教养,娶过来以维持家庭和谐。“娶一个好媳妇,养三辈好人才”,不仅是传给后辈一副好模样,更是好素质。女方嫁女,“不挑秦川地,单挑好女婿”,更看重男方的人品,以使女儿终身有依靠。

这里男女成婚,从提亲到嫁娶,基本上按照周公所制定的环节:开始是男方委托媒人提亲,女方有意,互送生辰八字,到男家看屋;如果合适,便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之前,女方由近亲陪着,随男方及家人到城镇上扯布做衣服,男女照定亲像;确定结婚日期后,男方送彩礼,数目双方商定,女方准备嫁妆,请来村里父母子女齐全者缝被子;婚前一天在家设宴招待亲友。到迎亲日,新女婿由专人陪送,由专人提着带枝的莲菜、肋条肉、10个枣糕、烟酒等四色礼,旧时骑马坐轿,后来坐大车,现在开小车,到女家迎亲;女家则故意关着门,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男家给了红包、找到鞋子后,门才打开;女家嫂子辈做招待女婿的荷包蛋,故意放很多盐或其他调料,看女婿呲牙咧嘴的怪相;在鞭炮声中,女婿将新娘抱到轿中或车上;女家送亲时抬着、或在车上装着嫁妆,父、母、姑、姨均不参加;正午迎回,男家燃放鞭炮迎新媳妇进门。举办婚礼时,在男家搭的喜棚中拜天地父母,夫妻互拜。婆婆则有意回避,晚上再见新媳妇;招待亲友时,女方新亲先入席,其他亲友坐流水席。现时则在饭店中,请专职司仪主持婚礼,新郎新娘给对方父母“改口”,男女方父母送红包,坐首席,其他亲友同时入席,新人挨桌敬酒。晚上闹新房,耍媳妇。结婚三天,不分大小,村里、家里无论大小辈,都可随意与新媳妇开玩笑。

婚后第二天,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看望父母。返回男家三天后,娘家再接回去住三天。从娘家返回时新娘带着围裙,给婆婆捎上一双新鞋。

3、葬俗

唐代杜祐在终南别墅中编撰的《通典》第一百三十八卷,详细记载了当时三品以上官员的丧葬仪礼程序。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处于京畿的终南地区,民间直到现代还可见《通典》中所规定的丧葬礼仪的遗存。

亡人倒头,家里在其遗体还未冷却时,即请人给其穿上早已准备好的老衣。在家里上房正中设灵堂,将亡者遗体放在用门板支好的床上。隔着一层纱布摆设灵桌,陈设各色献果,点燃一对白蜡和三炷香,灵桌前有烧纸盆。孙辈孝子在孝服胳膊上缝红布条,跪在灵桌两边,不时敲响小铜锣。同时请人挖墓,请乐人吹丧乐,派人到亲戚家报丧,亲戚家闻讯后即来灵前吊丧,孝子答礼。第二天入殓,最讲究的是柏木棺材。男女孝子披麻戴孝,腰中拴麻绳,全身穿白色孝衣,戴白帽,脑后戴长条孝。请人为亡人做献饭,有精雕细刻的各种物象,盛在盘子中。晚上,孝子围着跪在灵床前,轮流将盘子捧过头,再献到灵桌上。这天,外甥在村头送祭礼,孝子到村头迎礼。执事给特别孝顺的媳妇、女婿披红。第三天下葬时,在乐人奏响的送灵乐调中,男孝子手拿哭丧棒,长孙手捧遗像,伺候过亡人的儿媳妇由人搀扶,一路不回头,到坟里用红布包土带回家,放在米瓮和面瓮下,点香,磕头,然后才能跟人说话。若是老丧,孙辈下葬时在坟前为亡人点戏,乐人演唱。下葬后,孝子缠上孝布,回家请前来吊丧的亲戚和同村乡党吃饭。

从亡人倒头日算起,七天一祭祀,即宣布从头七到七七的日期。

葬后的各七,都要到坟前烧纸,三七会客,满七七,丧葬议程结束。丧后百日,撤去灵堂。头周年,亲戚送烧纸,12 点到坟里烧纸,回家招待亲戚吃饭。二周年是空周年,其他亲戚可以不来,儿女必来悼念。三周年祭祀与下葬仪式同样隆重,在家里献饭,在村里唱戏,孝子在坟前哭祭后,卸去孝布,整个悼念活动结束。

此后,三年内清明不上坟,十月一不烧纸。三年后,每逢清明上坟,十月一送寒衣。

4、节俗

终南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反映的是终南地区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节俗有禁忌,更多的是欢庆,体现出的则是礼尚往来的浓浓亲情。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最大的节日,终南地区的民众“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每年进入腊月,家家磨面,蒸馍,扫房,贴窗花、春联,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下午到先人坟前烧纸,晚上放炮迎神,家里正间桌上摆上先人遗像,每顿饭前,先用小碗、小碟在先人遗像前献饭,碗上摆两根香象征筷子。女初五前到娘家拜年。初五傍晚放炮送神,商家开始营业。初六娘家开始给外甥送灯笼。女子结婚头年,娘家送大小灯,有大红灯、星星灯、莲花灯,用青竹或甘蔗担着,进村前点亮。第二年给女娃送两个莲花灯,男娃送一对辘轳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女儿给娘家送元宵。

清明节,女子回家给亡故的父母烧纸,上坟。农历五月“麦梢黄,女看娘”,即回娘家“问忙”。麦收后,有的舅家要给外甥送用新麦面烙的饦饦馍,搭配大银杏等时令水果。六、七月,各村轮流过忙会(或称“忙罢会”),有的村还敲锣鼓傢伙唱戏,女儿要回家送花花馍。八月中秋,女儿给父母送月饼。九月九重阳节,父母给外孙送一对龙凤糕,搭配新摘的柿子等时令水果。十月一,女儿回娘家给亡故的父母送寒衣。

    节俗,增加了亲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