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科普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文章 >> 正文

终南隐逸文化

发布日期:2020-04-22    作者:     来源:     点击:


隐逸情趣即身心出世而皈依自然。终南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一方净土,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其注入新的内涵。

1、秦汉之“英雄神仙”与商山四皓

“英雄神仙”指的是汉初三杰之一、隐居于终南紫柏山下的张良。

张良在秦末楚汉相争中“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佐刘邦定天下。西汉开国后,他激流勇退,隐居于终南紫柏山下,从赤松子学辟谷导引之术,成为继春秋范蠡之后又一个功成身退的典型人物。今紫柏山下留侯庙中所树立的“英雄神仙”碑,即是对其人生模式的经典概括。

今终南翠华山北麓的四皓村,传说是秦末商山四皓隐居之地。

商山四皓原是秦王朝博士,因不满于秦之焚书坑儒,遂隐居于陕

南商洛山中。西汉初年,刘邦欲以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替换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吕后求教于留侯张良,张良虽已隐居于紫柏山,但从维护王朝稳定出发,推荐商山四皓辅佐刘盈。四皓遂走出商山,居于翠华山下。

四皓隐于商山而又出山辅佐太子,参与朝事而又居住于翠华山下,表明古代隐士正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既没有忘情于世事,还要维持其隐士身份。

刘盈朝拜时,刘邦发现其身后站着自己屡请不至的商山四皓,四皓又极力夸赞太子仁惠,遂对戚夫人无奈地表示太子羽翼已满,不可易矣。刘盈即位后,即为汉惠帝。此后,吕后残酷地报复了戚夫人母子,也使得惠帝精神恍惚,不理朝政,不久病逝。吕后又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愿,大封诸吕为王,把持朝政。直至吕后死后,周勃、陈平讨平诸吕,从代地迎还刘邦之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汉帝国才真正得到稳定。

    2、唐之隐士与“终南捷径”

    唐代建都于长安,终南山近在京畿。士大夫既可以在长安城中“达则兼济天下”,又可以在终南山中“穷则独善其身”,去留无意,进退裕如。于是。终南隐逸文化呈现出多种型态。

一曰吏隐兼遂。王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稍遇挫折,便心寄终南,与樵夫、林叟为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既在长安城中供职,又于开元二十九年(740)买得宋之问终南辋川别墅,“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常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旧唐书·王维传》)。其《竹里馆》即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借以体悟天地自然人生。

二曰隐以待时。李白来长安后,曾住于终南玉真公主别馆,等待时机,后进身于翰林。卢藏用指谓终南山“大有佳处”,借助于“终南捷径”而任谏议大夫,在中宗朝“累居要职”。

三曰心隐终南。唐时,士人“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之下”(《旧唐书·隐逸传》),将魏阙与山林融为一体。杜甫即庆幸“杜曲幸有桑麻田”,杜牧亦为“家住城南杜曲旁”而自豪。终南山下有何将军山林和杜祐别业等园林名胜,士人在此以避开市朝的喧嚣,享受郊原的宁静。在此,杜甫写出《游何将军山林》组诗,杜祐编撰出《通典》。

     3、宋以后之隐士与终南高卧

     宋代重文轻武,尊崇隐士,涌现出陈抟、种放、魏野与林逋等四大名隐。其中,陈抟在华山学道,练成辟谷之术和“睡功”,“日饮酒数杯”便闭门高卧,“多百余日不起”,甚至“一睡三年”。这种“睡功”,实际上是一种使精神得到超脱的安心法,其《对御歌》即谓:“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觉一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四大名隐之一的种放,曾拜陈抟为师。他于终南山豹林谷东明峰结草为庐,“尽日望云危坐”,虽“屡至阙下,俄复还山”(《宋史·种放传》)。他在山中讲学,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名弟子如陈尧佐、高弁、韩退等。他著有《蒙书》、《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和《太一祠录》等。将从陈抟处继承下来的《先天图》、《无极图》代代相传于周敦颐和邵雍,由此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邵雍创立了先天学。

宋以后思想禁锢益严,陕籍京官退身后回归终南山下,或如康海归园田居,写作杂剧,或如张载、李颙潜心关学。皆远离政争,魏阙之思式微,置身于田园郊野之中。

4、现代隐士与皈依自然

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空前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需要调节,文化心态需要保持平衡,以至质疑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于是,终南山中出现的所谓现代隐士,20年前即有几百人,近几年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且半数多为女性;久居于闹市中的人,也喜欢于到终南山中皈依自然。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比尔·波特,对当代中国这种社会现象很感兴趣。为研究和体味中国当代隐士生活,他于1972年在台湾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腿太痛,就读书。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最终决定亲自去中国大陆寻访当代的隐士。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在终南山中,他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越过尖耸的山峰和浓雾,先后探访了终南山中数以百计的现代隐士,体悟他们的隐居生活,探讨他们的隐逸心态。比尔·波特后来写了一本《空谷幽兰》,记载了他们在终南山中亲身探访隐士的行程,介绍了终南山中现代隐士的生活状况,引出中国隐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001年被翻译成中文。

正如比尔·波特所言:“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隐逸情趣”而言,情趣就是一种心态,隐逸就是一些人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采取的一种逃离城市喧嚣、寻求内心平静的生存方式。情趣是相同的,方式可以有各种。为了顺应大多数人们的这种情趣,近年来终南山上下出现了许多农家乐,为游山者提供食宿。城市中人在双休日、节假日暂时远离钢筋水泥丛林中滚滚的人流、车流和璀璨的灯光,开着私家车,举家到山中盘桓数日,以放松心情,享受绿色食品。这也是隐逸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