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入探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不断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实施高等教育促改革、强动力、增活力行动,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于2024年5月9日下午主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助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会,西安翻译学院、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此次报告会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李维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华、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等6名专家作报告。以下为王一涛教授发言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以教育家精神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嘉宾介绍:王一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育创新的热土,也是民办教育者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当今社会,民办教育已经成为了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其地位与作用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自民办教育者的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和教育理念的实践。因此,探讨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助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探索民办教育如何成为、怎样成为教育家的土壤,这不仅能够深刻反映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更能够揭示教育家们在这片土壤上所播下的种种教育智慧和成果。
一、什么是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家?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每个人的判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教育家标准和人选,但是,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社会认同度非常高且高度一致的教育家,也就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所认同的教育家。
关于什么是教育家,不同人心中的那杆秤是不同的,也就是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有几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赋予教育家非常宽泛的概念,即教育家是在教育领域内作出重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无论是教育实践者还是教育理论者,如果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可以称其为教育家,比如康德对人的教育问题有深邃的思想洞见与深刻的理论阐述,在很多人的心中,康德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第二种观点认为,可以根据工作对象将教育实践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教育系统为对象的教育行政、以学校为对象的学校管理以及以学生为对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据此便可将教育家分为“行政型教育家、管理型教育家和教学型教育家”三种类型。[1]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从事一线教育实践的,才是教育家。吴康宁教授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应当是通过亲身行动,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吴康宁教授反对将仅仅从事理论研究的教育思想家成为教育家,“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是在书斋里皓首穷经,苦思冥想概念、命题、观点、思想、理论,而在教育实践方面无所建树、甚至从不或几乎不去教育实践现场的人,竟然也可被称为教育家。无论如何,单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乃至“教育理论家”、单纯的教育学者乃至“教育学家”是很难称得上“教育家”的。”
我们采用最宽泛的标准,理论型教育家、行政型教育家、管理型教育家和教学型教育家四类。在具体判断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是教育家时,都应该以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教育行政、教育管理、和教学实际产生的影响为依据。“在教育家的‘准入’问题上,绝大多数人心中的那杆秤其实是比较严格的;对于教育家这一称号或称谓的授予或赋予,绝大多数人在内心里其实是比较‘吝啬’的。”[3]其“准入”的门槛,如果是理论型教育家,那就是其教育思想在广度和时间两个维度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是教育行政家,就应该看其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的效果;如果是管理型教育家,就是其在学校的管理工作成效;如果是教学型教育家,就是看其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贡献。
我们似乎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家不多。为什么现在教育大发展了,但是教育家似乎不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为何难以成为教育家?教育理论工作者也许是因为还没有提出创新性、影响性的观点。至于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虽然这两个岗位是教育家的最佳孵化器,但是他们的任期太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长时间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更需要长时间的检验,任期较短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无法彰显其成为教育家的能力。此外,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的自主权太小。在中小学中,校长连教师聘任的权力都没有;至于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都被国家严格规定。这就导致各国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如出一辙,校长成为被牵制的木偶,谁当都一样。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我们的教育还是被单一的评价体制所约束,多数教师不得不将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倾注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中去,从而限制了他们成为教育家的机会。
二、民办教育是孕育教育家的土壤
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都能够产生教育家,但是民办教育似乎更容易形成教育家,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民办教育工作者更加辛苦。办民办学校的辛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民办学校需要自筹经费。公办教育是国家投入经费,公办教育者无需为经费奔波,相对来说投入教育的精力更多。而民办学校的经费都是自己筹集的,筹集经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二是民办学校的政策环境仍待完善。民办教育的发展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极大影响,政策的一次小小的变化,对民办教育来说就可能是一场“飓风”。三是民办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为严峻。社会往往对民办教育有更为严苛的要求,“民办高校是差学校、花钱就能上的”等类似偏见比比皆是。面临如此多的艰难困苦,若民办教育者能将民办学校办成功,自然会被社会所认可。
第二,民办教育通常更具灵活性、拥有更多自主权,这可能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家可能有更多机会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民办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公办学校的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在资金使用方面,特别是在重大、常规性的资金使用方面,需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统一计划来执行。资金使用自主权实际上是学校资源配置和重大决策自主权的反映,因为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代表了资金的调配过程。其次,民办学校在人事安排上有更大自主权。民办学校的校长和中层干部一般是举办者或董事会聘任的,教师队伍也是如此,不必按照公办学校那样“考编”招聘。人事自主权保障了民办学校上至校长、下至教师都能够更好地贯彻举办者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得民办学校的校长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同时民办学校更容易培育自身的办学特色。
第三,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拥有较长的任期制,具有在一所学校进行教育实践的较长周期。此外,公办学校的校领导,特别是高校的领导,往往拥有的另一重身份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干部,他们具有任期,任期结束后可能被调往其他学校或其他系统工作,这可能导致他们已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实践活动被迫改变或中断。但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长期参与某所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较少面临外力的被迫中断,对学校的规划较为全面、循序渐进,对教育的改革更能落到实处,其得到的教育反馈也更加真实。举办者还可以选择认同学校发展理念的管理者,可以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如何让民办教育孕育更多的教育家
民办教育是教育家成长的沃土,但民办教育人能否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条件。西安翻译学院的丁祖诒先生,黄河科技大学的胡大白校长,都是大家认可度较高的教育家。但是,我们认为,相对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体量而言,我国民办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家还不多。如何让民办教育孕育更多的教育家,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精准地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规范性措施取得了比较大的推进,尤其在民办教育的资产过户、财务监管、党组织建设等方面。但是对如何精准地引导民办学校的发展,现有政策还缺乏有效的抓手。在这个方面,陕西、浙江、重庆、四川等地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其中一条经验就是向民办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最有潜质的教育家,在缺乏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也很难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所以,现在特别需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扶持。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有条件的政府资助”,即只有满足既定办学条件的民办学校才可以获得政府资助。我们认为,政府财政资金在民办学校总经费中的比重达到20%的目标是合理的。
2.为民办学校办学者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不仅需要有‘教育天赋’(迄今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而且需要有制度与文化的良好土壤。如果说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确如钱学森所言是‘冒’出来的话,那么教育家则是‘长’出来的,是具有‘教育家天赋’的人在良好的制度与文化土壤中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滋养、锤炼甚至考验才‘生长’出来的。” [4]唯有充分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民办教育的办学主体还应该是社会力量,而不应该是国家。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地区因为过度强调规范管理,对民办学校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干预过多,我们认为,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政府监管之间应该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应该符合包括《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内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可以随着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要给民办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试错的机会。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有世界上最差的高校。根据卡内基的统计,美国共有3624所高校,共包括公立院校1398所,私立院校2226所,私立院校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占比达61.4%,超过半数。在私立院校中,非营利性私立院校1651所,营利性私立院校575所,营利性私立院校占比25.8%。按照某些标准,部分营利性私立高校可能就是“学店”。但是美国容忍这些学校的存在,也采用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支持这些私立高校的发展。正因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对低水平私立高校的容忍,美国的高等教育才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也为高水平私立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美国有很多处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对象有所差异,这些机构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私立高校,也向社会发布,对学生做出理性选择提供了帮助。
4.表彰和奖励一批民办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对张謇高度评价,称赞他为爱国企业家。张謇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一生创办了多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过浙江树人大学,对王家扬先生所创办的树人大学的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们应该选出一批优秀的民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举办者典型,给予表彰奖励,为社会树立榜样。
5.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应该不断修炼。丁祖诒先生、胡大白校长等,这些举办者之所以被视为教育家,一方面是他们有良好的教育理念、高超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教育情怀,他们具备爱党爱国的奉献精神、忘我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关爱学生的精神。现在正是推进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关键时期,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都会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也有一些民办高校会选择成为营利性民办高校。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办学者毫无疑问都应该坚持公益精神,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企业家和教育家并不是对立的,张謇是伟大的企业家,也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不应反对企业家成为教育家,而应反对的是举办者将民办学校当作可以盈利的企业,自己腰缠万贯,学校却越办越差。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中华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陈时是该校的创办者,周恩来总理赞扬陈时是“一位清苦的教育家”,苦了自己,成就了学校,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的举办者。
参考文献:
[1]刘庆昌.论教育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6-11.
[2][3][4]吴康宁.究竟什么样的人可称为“教育家”[J].教育发展研究,2024,44(04):1-8.
转自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