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入探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不断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实施高等教育促改革、强动力、增活力行动,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于2024年5月9日下午主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助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会,西安翻译学院、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此次报告会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李维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华、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等6名专家作报告。以下为王烽发言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底色
嘉宾介绍:王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前面三位专家讲的都是教育领域的几位前辈和先驱,从教育家的视角来看教育家精神。我换一个视角,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看教育家精神。前面那些教育家的成就,我想,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这辈子也不可能达到,但他们的精神我们还是能够去学习的。教育家的门槛特别高,刚才李维民会长也讲,摄影家、旅行家、歌唱家、书法家的门槛都很低,而教育家门槛高,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教育家太珍贵了。要评论谁是教育家,谁不是教育家,实际上有的时候标准不同,范围也不同,大家很容易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哪怕可以从丁祖诒这样的教育家身上,找到教育家这个概念和共识,但一放到历史上去看,教育家的门槛又会变高。因此,我们讲教育家精神就可以抛开教育家这样的概念,转向看他们的素养,看他们的底色。有教育家精神的人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大部分还成为不了教育家,所以教育家精神不需要有高深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也不需要有前无古人的教育成就,而是一种心灵的追求、个人的素养。总书记讲的教育家精神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他提出的这个标准还是很高的,我想谈谈我对教育家精神定义的理解,主要分为4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于家国情怀。我们知道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统,就是家国情怀。这是优秀的基因,家国的思想一直在知识分子的血脉里面流动。一系列卓越的千古留名的知识分子是这样,而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做到。我记得我小时候上的小学里面都是民办教师,全是从农民里边选出来的,也就是多认识几个字而已,但是有的时候我去办公室去听他们在一起讨论一些国家大事,我到现在印象都很深。但是关注国家大事并不一定就要随波逐流。知识分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在纷繁的事实面前冷静地观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把国家富强、家庭兴旺、个人发展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思想里面去,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不竭的动力。
上个世纪10-20年代,晏阳初发起平民教育运动,他以教育改造中国人,改造中国社会,实践自己的教育救国思想。百年以后的今天,更需要有这样家国情怀的老师。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第二个方面是坚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也称之为人本精神、人本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呵护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讲,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来培养。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不一样的人,尊重他发展的权利,而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作一种工具,当作一种挣钱的工具、评绩效的工具,或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工具。当今教育界弥漫着浓厚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特别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小学蔓延到了大学,很多大学都让学生考研,把考研的升学率当做衡量自己办学水平的一个指标,甚至有些985大学把自己本科生进入外国名校、读硕士读博士的比例,当做自己的管理政绩、教学成绩来宣扬。学生的发展避免不了升学、考试,但是这不是他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学校已经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成为赤裸裸的利益链底下的决斗场。中小学、大学都在强调竞争,这是教育的异化,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教育者作为有教育家精神的人,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对人文精神有执着的坚守,竭尽所能排除各种诱惑干扰,用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培养学生感染学生,为身边的每一位学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报告里边有这样一句话我特别欣赏: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团结,并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在人文主义教育者的熏陶领导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的时代新人,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
第三个方面是永葆儿童立场。这个儿童我们可以用大学里的学生来替代,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有一颗年轻的心,哪怕饱经人世的沧桑,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童心。有教育家精神的人,能够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出发,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丰富、美丽,与学生的心灵同频共振。作为一个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也是从研究儿童、研究学生产生的。我现在无法接受心里没有学生、没有儿童的人。教育家甚至教育者,要理解儿童。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像我们现在这些民办学校的学生,都不是自己高中学校的佼佼者,他们在自己的高中阶段,甚至是更早初中阶段都经历过什么?在别人的不尊重、忽视、训斥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非常不容易。到了我们的大学,我们怎样对待他们?我觉得首先不是教给他们什么技术技能,而是让他们找到自信,让他们能够找到自我、得到尊重,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只培训技术技能的那叫培训,不叫教育。陶行知先生1939年在重庆合川创办了一所学校,叫育才学校,当时他强调要教给学生“23常能”,能写字、能算账、能做饭、能演讲等等,全是这样看起来普通人会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家里面学不到这些,在学校里面也学不到这些。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习这些现代人最常用到的技能和能力,这才是一个人能够生活幸福的根本。教育家精神如果缺乏对学生基本生存生活技能、基本幸福、基本发展能力的关照,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家精神。
最后一个方面是实践教育信仰。教育是一种信仰,真正的教育者把教育当作一种信仰,把教育、工作、经历看作一场人生的修行,这是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的概念给所有的职业都戴上神圣的光环,赋予职业超越功利的意义,人们不再仅仅把职业当作一个饭碗、一种谋生手段、一种权宜之计。具有天职观的人,不会因为谋生需要而对外在的诱惑和压力妥协,损伤自己的职业操守。从事教育工作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各种的挫折、坎坷、不公落到自己的身上,而真正的教育者会把这些挫折、不公当作对自己人生的考验,当做自己修炼的契机。在教育工作中领悟人生,领悟社会,不断地向自己精神的高峰攀登。对教育的信仰支撑一个人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情感,支撑教育者毕生矢志不渝地从事教育事业。
总而言之,教育家精神并不高远更不神秘,它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境界,现实一点讲是一种底色,也是一种态度。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教育家精神,而这种精神体现在我们工作每一个细节当中。所以教育家精神从来不只是在顺境中适应,越是在逆境中越体现出教育家精神的价值。
(编者按:这篇发言参考了王烽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9期上的同名文章。)
转自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