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2
返回学校官网
科研论著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论著 >> 正文
【著作】公民体育意识论
发布时间:2023-09-12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作者寄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2014)。健康是人的自然追求,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让体育与健康“同频共振”,离不开公民体育意识这座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不容回避的是,“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等问题也暴露出我国在国民体质健康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而这一切在个人层面又与我国公民体育意识淡薄有着很大程度的关联。因此,如何提升公民体育意识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由乔玉成教授完成的《公民体育意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乔玉成(1960—),男,中共党员,曾就职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为西安翻译学院“终南学者”特聘教授,《体育研究与教育》主编,兼任“海南省运动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6项;出版《公民体育意识论》等著作、教材19部(册);发表CSSCICSCD期刊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学权威期刊《体育科学》发表论文1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成果详情

公民体育意识论

一、内容简介

该成果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TY003)的最终成果。于2023年7月,以《公民体育意识论》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纳入“国家社科基金丛书”系列并出版发行。

本书在立足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审慎反思的态度,探究了公民体育意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并构建了公民体育意识结构模型和评价指标。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揭示了我国公民体育意识的现状,并系统研究了我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路径与模式,生动呈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创新之道。

本书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框架,从关系梳理、学理探究、实践解读、理性选择四个角度,深入研究了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价值、学理基础、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公民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发展规律,揭示了其应然形态、逻辑基础、生成条件、形成过程以及内在机制。从政策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到体育行为实践等各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全方位、立体化培育机制,为未来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具体路径和方案提供了策略性建议。

全书共计42.5万字,包括八个部分。绪论系统地介绍了公民体育意识的概念,以及其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章以历史源流、演变轨迹和基本特征为视角,深刻剖析了公民体育意识的本质和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第二章通过文献评述、逻辑思辨等方法,构建了公民体育意识结构模型,明确了结构要素,为中国公民体育意识水平的测量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工具。第三章通过自编测量量表,对全国31个省市的公民体育意识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采用文献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公民体育意识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第五章阐明了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和原则,探讨了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构建了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系统,从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多个角度探讨了其要素。第七章采用逻辑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机制、路径、范式以及培育过程中的操作性问题,构建了立体化模型,为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二、成果的意义

1.为学术界提供了“公民体育意识”这一崭新概念,从而为未来的体育政策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引导。

2.强调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通过培育公民体育意识,有望推动全民健康,促进健康社会的建设。

3.强调公民体育意识的核心是责任感,有助于激发个体和社会对体育和健康的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共同参与。

4.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有助于提升整体社会的文明程度。

5.通过深入研究公民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体育政策和公共健康政策的重要建议。

6.在建设体育强国和推广全民健身中,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有助于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7.强调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成果的主要特点

《公民体育意识论》一书扎根于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了涉及中国公民体育意识的独特性、体育意识的演进、公民体育意识现状以及培育策略等诸多领域。该书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从定性到定量、从事实到价值的思维路径,融合了“问题导向、目标驱动、实践情感、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核心定位,构建了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以问题的提出、现状的分析、原因的探究和建议的提出为主线,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融的原则,为我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研究提供了重要而有力的参考。

首先,本书在研究逻辑上秉持历史与逻辑的融合。其探索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呈现了人类体育意识从无到有、从本能驱动到被动认知再到主动追求的转变过程。这种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结合,对于深刻理解体育意识的实质以及审视人类与体育的关系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不仅涵盖了政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将哲学、统计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融合,从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视角研究了公民体育意识问题。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不仅扩展了公民体育意识研究的理论视野,还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需求,以多学科理论支撑,寻求解决当代公民体育意识培育实效性问题的途径,为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实际推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在研究取向上,本书坚守着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令理论的深度有了实际依托,也使实践的广度得到了理论的引导,促使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得以更加深入和可行。

此外,本书在研究视野上坚持国内与国际的结合,将中国的实践与全球的经验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具广泛的参照价值和启示性。

最后,本书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交融。研究不仅聚焦于揭示客观事实,更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为我国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践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公民体育意识论》在不仅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取得了新的拓展,更在研究方法、取向、视野以及规范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远的指引。


四、《公民体育意识论》的主要观点

《公民体育意识论》通过对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现状的深刻考察,全面呈现了当前我国公民对体育意识的缺失,同时,经过问题的反思和评估了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现状。在充分关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该著作提出了立体化路径来促进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形成了以下重要观点:

第一,公民体育意识并非简单的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体育活动不足风险的深刻反思的集合。这种意识的形成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的,由多个维度交织而成。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健康的自我关爱,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内化体现。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个体不仅追求自身的健康,也为社会的整体健康贡献着力量。

第二,公民体育意识并非孤立存在,它由认知、情感、态度、意志等多个维度构成。这些维度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个体心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个体认知体育的重要性,情感上对体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倾向于积极参与体育,意志表现为主动投身于体育活动。这些维度的统一构成了公民体育意识的核心。

第三,公民体育意识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化、社会化的过程,需要个人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在个人层面,兴趣、动机、认知等因素相互影响,逐渐培养了个体对体育的关注。而在社会层面,体育文化、政策支持、社会观念等环境因素塑造了个体体育意识的框架。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公民体育意识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

第四,尽管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为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契机,但目前我国的公民体育意识整体还较为薄弱。我们需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挑战,积极消除影响公民体育意识培育的负面因素。同时,全民健身计划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通过弘扬体育文化、加强教育宣传,促使公民体育意识逐步增强。

第五,公民体育意识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培育主体、客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推进。在这个体系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意识培育体系。我们必须确保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使整个培育过程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第六,公民体育意识培育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培育路径,确保培育过程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通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能够不断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实现体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之处

首先,概念创新。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公民体育意识"。 在过去的研究中,体育意识主要集中在国家、群众、国民或居民层面,然而,《公民体育意识论》将研究重点明确定位在“公民”这一特定群体上,为深入探讨公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本研究对公民体育意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明确定义,并构建了“公民体育意识结构模型”,将公民体育意识的各维度,如“认知认同”、“情感意愿”、“态度意志”、“权利责任”,有机地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清晰地描绘了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一创新使得对体育意识的研究更为具体和系统化。

其次,方法学创新。这项研究首次引入综合指数法作为衡量公民体育意识水平的度量方法,构建了等级评价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量量表。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了中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意识水平现状,并以科学的方式分析了公民体育意识薄弱的成因、性质和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推进公民体育意识培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这一方法的创新使得体育意识的测量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通过文献综述、质性研究、频数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深入地解析了中国公民体育意识的现状,使公民体育意识在多个维度下得以呈现。这种方法的创新为体育意识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视角,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公民体育意识的本质。

第三,对策创新。这项研究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体育意识培育方案和对策建议,综合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全社会参与、全员受益”的公民体育意识培育“中国方案”。这一创新方案不仅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也为体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策略。

最后,研究视角创新。这项研究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研究了公民体育意识的多维价值。不仅将公民体育意识视为解决体力活动不足和慢性病高发问题的有效途径,还将其视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不仅将公民参与视作为“权利”,还将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视为公民的一份责任,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对国家、对人民、对人类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一综合性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民体育意识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创新之处共同构成了《公民体育意识论》的独特贡献,不仅丰富了体育意识研究领域,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术价值

1.概念创新与视角拓展。《公民体育意识论》首次明确定义了“公民体育意识”的概念,为体育意识研究注入新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关注国家、群众或居民层面,而是特别关注“公民”这一特定群体,从而丰富了体育意识研究的视角,拓展了研究领域。

2.理论体系丰富。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公民体育意识的内涵、结构以及生成机制,构建了多维度的公民体育意识结构模型。通过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丰富了体育意识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方法论创新。引入了综合指数法和等级评价模型,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测量方法,使公民体育意识的测量更为全面。同时,采用了多元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为体育意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引。

4.实证研究与数据支持。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实证分析了中国公民体育意识的现状,使理论研究有了实际数据的支持,增强了研究的说服力。这些实证结果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七、应用价值

1.政策制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公民体育意识的因素,并提出了系统的培育策略。这为国家层面制定公民体育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有助于解决健康问题、提高国民素质。

2.指导基层体育实践。提出的公民体育意识培育路径,如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设施完善、体育组织形式创新等,可为基层体育实践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导,促进全民参与体育活动。

3.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本研究强调通过培育公民体育意识来促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这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社会评价:

《公民体育意识论》由世界休闲体育协会主席、首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体育学专家、李相如教授作“序”,“序”中对该著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该著作具有“概念新、视角新、路径新、传播新”四大特点,是他